close
一、臺灣飲食
在臺灣,各式各樣餐廳,應有盡有。臺灣任何一個大城小鎮中,均可看見三步一小吃店,五步一大飯店,飲食相當方便。
中餐方面,餐廳種類囊括大江南北,包括北京、天津、山東等北方口味的餐廳,四川、湖南、江蘇、浙江、廣東、臺式等南方口味的餐廳。
其它種類的料理包括美式、法國、德國、意大利、日本、韓國、泰國、越南、印度等,幾乎全世界的美食均可在臺灣見到蹤影。
此外,臺灣尚有一些獨特飲食文化,例如素食、夜市小吃、改良式火鍋(例如藥膳鍋)、特色酒吧或啤酒屋等,饕客無論要淺嘗小酌或開懷暢飲都適宜。
臺灣菜:臺灣四面臨海,向來漁產豐富,因此大部分的臺灣餐館都以海鮮為招牌。另外清粥配上饒有地方特色、一碟一碟的小菜,也非常出名。啖海鮮,嘗清粥小菜已經成為到臺灣觀光的必修課程瞭。
臺灣菜其實是以福州菜為基礎,加上部分日本料理的影響融合而成。今日臺灣菜的特色在於料理方法的精致。味道清淡,也有不少以甜或酸調味的菜。不論蒸、煮、炒、炸,都別具風味,值得一嘗。
其中還有較特別的客傢菜,因為早期客傢人到處遷徙,為瞭使糧食易於攜帶與長期保存,曬幹和醃漬在客傢菜中占相當重要的地位,客傢主婦處理蘿卜幹尤其有名。客傢菜口味較重,也比較咸,更重視香味,“客傢小炒”足為代表。較有名的客傢菜包括:梅幹扣肉、梅菜蹄膀、鹽焗雞、薑絲肥腸、炒毛肚、釀豆腐等。
二、特色小吃
臺灣小吃不但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,更能呈現出臺灣一般市民的生活與文化,因此,若想認識臺灣本土特色,借由走訪各地夜市、品嘗美味小吃,是最迅速的方法。“就地取材”是各式小吃的特色,由於臺灣四面環海、漁獲豐富,因此“海鮮”經常是料理的主角之一,如蚵仔煎、生炒花枝、海鮮粥、魷魚羹、虱目魚湯等,鮮美的滋味,往往讓人吃得大呼過癮!
雞精推薦 棺材板
臺南知名小吃“棺材板”猶如厚片土司般大小,將厚片土司切成三長條,放到油鍋裡,得翻面炸得又酥又脆,用作棺材板,切起一片酥脆的表皮當蓋子,把裡頭挖空,填入雞肉、雞肝、蝦仁、紅蘿卜、馬鈴薯、牛奶等配料,再以吐司蓋起,這道小吃需趁熱切塊品嘗。
因為吃多瞭會膩,日前有業者將它改良成“迷你版”,隻有1/3大小,從方型變成長條型,外觀更像棺材,裡頭加的餡料,也去除“下水”,換上雞肉及杏鮑菇,可以拿著邊走邊吃,味道更好。
蚵仔煎
蚵仔煎最早的名字叫“煎食追”,是臺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。現在是臺灣夜市裡相當普遍的一道小吃,新鮮的蚵仔是這道美味的重要元素,將蚵仔淋上調和太白粉與地瓜粉的粉漿,加上蛋、青菜下平底鍋以大火油煎,食用時再淋上特調的酸甜醬汁,味道香鬱令人垂涎。
蚵仔煎雖然到處都吃得到,但是很多人還是要到蚵仔產地去吃,例如要到臺南安平、嘉義東石或屏東東港去,因為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,最首要條件便是采用新鮮的蚵仔,這些新鮮蚵仔在產地現剝現賣,不必因為長途運送而浸水,所以顆顆肥美碩大、鮮美無比,做出來的蚵仔煎自然豐盛多汁。
臭豆腐
臭豆腐是越臭越好吃!一旦入口淺嘗後,便難忘其特殊滋味。搭配酸甜泡菜一同食用,就可嘗到外皮酥脆、內部組織蓬松的特殊口感。
臺中“梁婆婆臭豆腐”很有名,這傢攤已有52年歷史。酥軟多汁的口感加上獨門的醬料,每每一到營業時間總有許多拿著號碼牌的品嘗人潮,凡是嘗過的人都對這種香酥多汁的好口味贊不絕口,一吃再吃。
店中所有醬料包含醬油、辣椒、蒜泥皆為獨傢自制調配而成,東西不但新鮮而且天天換油,獨特口感更是讓吃過的人再三回味,一盤看似不起眼的臭豆腐,搭配小黃瓜與泡菜在淋上香噴噴的醬料,一口咬下的感覺真的是黯然又銷魂。
蘇媽媽湯圓
南投埔裡的“蘇媽媽湯圓”,口味香濃甜美,尤其是湯圓的軟滑,讓郭臺銘也超愛。蘇媽媽湯圓開瞭已有30年,是當地很贊的人氣店,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,在一次偶然機會裡嘗到瞭蘇媽媽湯圓,龍心大悅,逢人推薦。
蘇媽媽湯圓能自然滑溜、入口軟綿細致,便是糯米團的處理工夫很紮實,用的是生糯米浸泡、研磨成糯米漿,再經過重壓成糯米團制作,其中多采手工制作,一點工都偷不得。
蘇媽媽湯圓的甜湯圓,湯底是用桂圓、紅棗、白木耳及焦糖熬制而成,還加入瞭紅豆、紅棗、桂圓、小薏仁等,有常客贊隻吃半碗,也能達到十足的幸福感。”
牛肉面
“吃碗牛肉面,你就會愛上臺北。”臺北市長郝龍斌為上海市長韓正舉辦接風宴,就端上瞭牛肉面大力推介。牛肉面在臺灣興起於上個世紀50年代,從大陸遷臺的老兵,因思念傢鄉開始制作牛肉面。不同地域的老兵,添加瞭自己不同的傢鄉味。
在臺灣從南到北,隨處可見牛肉面館。有間藏身松山路30幾年的“老兵”專賣湯頭辛辣不刺激的紅燒牛肉面。大鍋燜煮湯汁香氣平順,透過微微辛辣提高湯頭醬香的濃鬱口感,喝起來清辣帶麻、入口回甘的感覺讓人自願上癮。
半筋半肉的牛肉炒得豐腴多汁,咬起來一點也不塞牙縫,可惜,湯香掩蓋瞭牛肉香,如果兩相得宜應該會更迷人。面條雖非手工拉面,憑著老板娘手藝控制下鍋後的嚼勁,拌著湯頭增添香氣,再來幾匙辣味酸菜,讓你吃得大汗淋漓,很是過癮!
鼎邊銼
許多人到基隆,都想一嘗鼎邊銼的口味。日本NHK獨傢專訪,特地來基隆攝影專輯其制作過程。鼎邊銼是福州小吃,在福州人傢裡這算是傢常小吃。
裡面有肉羹、蝦仁羹、金針、香菇、木耳、魷魚、小魚幹、竹筍、高麗菜,內容豐富,是標準的湯好料多。然而這隻是配料,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稱之“鼎邊銼”。“銼”是臺語,為爬滾的意思。其制作是用米磨成米漿,沿著大鍋鼎邊滾下,米漿滑滾的動作叫銼,所成白白一片,就是鼎邊銼。鼎邊銼以邢傢所做最為有名。
鼎邊銼,臺南著名小吃,來自明末清初闖王李自成落難民間,向百姓乞討用以果滴雞精團購腹的逃難點心,登基後因懷念這樣一道點心,不隻為其命名還訂為禦菜,流傳至今。
度小月擔仔面:
臺南小吃最有名的就屬位於民族路二段的“度小月擔仔面”瞭。其由來是因為第一代創始人,原本是以捕魚為生,但因捕魚人全靠天吃飯,常常因為天候不佳,過著“小月”(生意清淡的月份)的生活,於是幹脆挑擔賣面,度過小月生活,後來幹脆取個名字叫“度小月擔仔面”,沒想到一碗小小碗的擔仔面就賣過百年。
“度小月擔仔面”的制作看起來很簡單,隻見夥計手抓一把絲面,在大鍋湯裡涮一涮,然後撈起,倒進碗,撒上配料,再加上高湯,一碗香噴噴的“度小月擔仔面”就算大功告成瞭。湯頭很好喝,油卻不膩,香而不濁,面條也好吃,筋道既耐嚼,又爽滑柔韌。
度小月擔仔面有兩件“秘密武器”:一是有以祖傳秘方精燉的肉燥;二是有以蝦頭熬制成的高湯。臺前功夫簡單,臺後功夫做足,這就是度小月擔仔面有別於其它湯面的原因,至於精燉肉燥和熬制蝦頭的火候如何掌握,那就是店傢的秘密瞭。
割包(“虎咬兒童雞精推薦豬”):
臺灣的小吃種類眾多,不過其特色能與美國漢堡相比的,或許就是割包瞭。白面皮割包蒸好後,就像一個張開的虎嘴,裡面包滿豬五花肉,因此這種食物又被稱為“虎咬豬”。
割包原本是尾牙(農歷12月16日)時才吃的小點心,如今已在臺灣夜市普遍吃得到。外型宛如中式漢堡,白皙、松軟如包子一般,趁熱夾進而入口即化的豬肉和酸菜、再撒上花生粉與香菜,氣味芬芳、口感絕佳。
位於公館商圈內的“藍傢割包”,傳統的割包與四神湯是許多人到公館來一定要品嘗的美味。藍傢割包面皮綿密,並將溫體豬肉爆香炒過,瘦肉與肥肉分開鹵制,多年熬煮下來的老鹵汁加在肉中滲透入味,夾上純花生粉、酸菜、香菜,幾種配料不會偏甜、偏咸、偏酸,融合的恰到好處。
另外,加入芡實、糯薏仁、蓮子、淮山等食材的四神湯,濃濃的香氣撲鼻而來,料多實在滿滿的一碗湯加上一個豐富的割包,就可以滿足你的胃。
彰化肉圓
臺灣各地皆有可囗小吃,聞名遐邇的彰化肉圓以內容豐富而取勝。說起彰化肉圓的歷史,要追溯到186年前的一次大水災。
當年,臺灣北鬥這個地方原有72個莊頭,歷經一次嚴重水災後,僅剩下52個莊頭。當地居民沒有東西吃,就把甘薯搗成粉再加些糖來充饑,由於甜食容易吃膩,又有人做瞭帶有咸味的肉圓,沒想到頗受歡迎。後來經過長期傳播、改進,就形成瞭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彰化肉圓。
彰化肉圓的主要材料是特選番薯粉(清明節後產制),上等豬肉、香菇、蛋黃、冬蝦、竹筍配蔥、玉桂香料,經過配制炊蒸,即是圓形表皮潤澤富彈性的半成品。放入不溫不燥的油鍋炸上數分鐘,撈起澆灑特制的佐料一一糯米、花生、芝麻,糖攪拌而成的甜醬,加上上等壺底醬油。吃起來感覺皮Q餡香,味道可囗。
魯肉飯
“鹵肉”,在臺灣被“道地”地稱之為“魯肉”,而把“地道”說成“道地”,卻是當地人最愛的一種表述方式。從臺北的星級酒樓、到臺灣的鄉村角落,隻要是飯店,就有“魯肉飯”吃。滴雞精價格
傳統的“魯肉”由豬腿肉、豬皮、紹酒、醬油、湯汁等原料鹵成。在臺北林森路一傢“便當”裡,老板娘告訴記者,傳統的“魯肉”是把豬肉、豬皮剁細成肉燥後,用多種配料“鹵”,好吃不好吃,“工夫”全在配料上。
有臺灣朋友說,在花樣繁多的臺灣飯食小吃中,一碗正宗的魯肉飯要具備飯又香又韌,魯肉多汁,肥美而不油膩的特點,外加鮮脆可口的醃制醬菜。
但好吃的魯肉飯,關鍵就在於肉要先汆去腥味,再鹵得入味,每個環節都要做到位,魯肉飯才“道地”。
臺中逢甲夜市:人氣超旺 創意小吃誘惑多
逢甲夜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文華路,為固定觀光夜市,內容多元。假日逢甲夜市的人潮可以用萬人鉆巷來形容,因為沿街誘惑的人氣美食太多,遊客走走停停、四處觀望,還有美食攤前排得落落長的人潮,幾乎把整個逢甲夜市擠得水泄不通!
逢甲夜市以美食、小吃聞名。俗擱大碗的各式創意小吃,世界各地不一樣的著名甜點,想得到通通都有,並會有意外的驚喜。全臺知名創意小吃大都源自逢甲夜市的創意,例如章魚小丸子、懶人蝦、魚要醬吃、巧蕉王、巨無霸臭豆腐、等大傢耳熟能詳的特色小吃、真的讓遊客大喊到逢甲夜市一遊不虛此行。
大腸包小腸:逢甲夜市第一人氣小吃,也是臺灣風行許久的一種特殊小吃,所謂大腸就是糯米腸,小腸是指香腸,將體積較大的糯米腸切開後,再夾住體積較小的臺式香腸,有原味、辣味、黑胡椒和芥末等口味可供選擇。逢甲夜市人氣第一名的攤位,應該首推這傢位於逢甲路20巷巷口的“官芝霖大腸包小腸”。
一口煎餃:大小剛好就是可以一口丟進嘴裡,加上醬油膏和辣椒醬,味道更是香濃。
可麗餅:以料多、口味多樣化著稱,它的餅皮還可以要求要脆脆的或是軟軟的,是必吃食物之一。
出行資訊
地址:臺中文華路逢甲大學門口
搭乘公車,統聯33、79、81線、臺中客運33、35、135線及仁友客運22、25、滴雞精37、45、125線、全航5線皆可抵達該夜市。
臺南六合夜市:牛排地道 各式美食重傳統
六合夜市為高雄市歷史最久的夜市,也是臺灣南部首屈一指的夜市,還是島外遊客最喜愛的夜市第一名。六合夜市集各地風味的小吃美食都有人賣。將近30%的臺灣小吃攤已歷經三代經營,美味依舊令人垂涎。造型各異的攤車亦引人駐足,呈現出傳承與創新兼具的夜市。
該夜市最特殊的景觀是招牌林立的牛排店,大大小小十多傢,主要賣點是平價、傢庭式的牛排套餐。此外不論是山產、特產、冷飲、冰品及海產店等也是應有盡有,種類之多令人目不暇給,其中鹽蒸蝦、木瓜牛奶、筒仔米糕、臭豆腐等高雄市的招牌特色。
擔仔面:首推這裡的擔仔面,最大特色在於它的肉臊,再加上一隻味道鮮美的蝦子,雖然就這麼小小一碗,但風味獨特,回味無窮。
海產粥:湯清料實在,最重要的是海產新鮮,以大骨、柴魚熬成高湯,再搭配花枝、鮮蚵、鮮蝦、文蛤等材料,平常一天就能賣2000多碗。
筒仔米糕:常見於臺灣各地的糯米類小吃,與油飯類似,卻是在瓷瓶、竹筒或鐵罐中炊煮而成,香噴噴的糯米上,淋有肉香四溢的佐料,口味濃鬱。
出行資訊:
地址:高雄市前金區六合二路
六合夜市距高雄火車站約十幾分鐘路程,沿中山路直行右轉至六合路即可到達。
全站熱搜